《东极岛》历史还原:“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0 条评论1942年,日本占领香港后,将包括英军、加拿大军在内的上万名战俘运往日本。其中,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货轮,运载了1816名**英国战俘。1942年10月1日,“里斯本丸”在经过浙江舟山对开海域时,由于没有任何战俘标识,遭到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第81分队驾驶的“鲈鱼号”的鱼雷攻击。鱼雷击中船只后,船上的日本军舰和其他船只进行了一定的疏散。日本军舰将大部分军人转移后,留下了25名卫兵和77名船员看守战俘,之后“里斯本丸”开始沉没。
东极岛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是一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它不仅以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还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渔家风情而备受游客青睐。
“里斯本丸
”沉船事件是一段真实的二战历史,发生于1942年。
事件背景
1942年,日本占领香港后,将包括英军、加拿大军在内的上万名战俘运往日本。其中,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货轮,运载了1816名**英国战俘。
事件概述
**“里斯本丸”**是日本邮船所属的一艘客货轮,原本用于运输物资,但在二战期间,它被改装为运载战俘的船只,主要用于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运输战俘。1942年9月25日,约1,816名英联邦及英属印度战俘从香港的深水埗战俘营被迫登上“里斯本丸”,船上还载有778名日本军人作为看守。这些战俘被关在船上的三个狭小货舱里,条件十分恶劣。
沉没经过
1942年10月1日,“里斯本丸”在经过浙江舟山对开海域时,由于没有任何战俘标识,遭到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第81分队驾驶的“鲈鱼号”的鱼雷攻击。鱼雷击中船只后,船上的日本军舰和其他船只进行了一定的疏散。日本军舰将大部分军人转移后,留下了25名卫兵和77名船员看守战俘,之后“里斯本丸”开始沉没。
战俘的命运
船开始倾斜并最终沉没,战俘们纷纷跳入海中求生。然而,日本军舰并没有提供救援,反而开始开枪射击那些在海上挣扎的战俘。沉船后,少数幸存的战俘被再次捕获并被日军送往上海,再转送到日本,继续被迫进行苦役工作。
东极岛渔民的营救
东极岛的渔民历来有个传统,发现有人落海,就要拼命相救
。这是舟山渔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
当船体开始下沉时,部分被困的战俘设法打破船舱逃生。东极岛的渔民们发现这一情况后,不顾日军的封锁和生命危险,驾驶着简陋的渔船,冲向沉船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营救。最终,渔民们成功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并将他们安置在岛上。
营救渔民的具体名字
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参与营救的渔民是一场自发的集体行动,有198名渔民参与其中。
一些历史记录中提到具体名字的渔民包括:郭阿德,王谒富,翁阿川,唐如良,许毓嵩,梁益卷。
值得一提的是,梁益卷
老人(当时年仅13岁)曾将3名英国战俘藏在一个海蚀洞中,帮助他们成功躲过了日军的搜捕,最终得以逃生。
日军暴行
在营救事件后,日军派出军舰包围东极岛,并登岛搜查。为了不连累渔民,大部分战俘主动向日军投降,但仍有3名英军军官在渔民的帮助下,藏匿在海边山洞中,躲过了日军的搜捕。
根据多方史料和幸存者回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日军没有直接杀害东极岛的渔民,但他们对渔民的救援行动进行了疯狂的阻挠和威胁。
真相揭露
这3名幸存的英军军官最终被渔民护送到大陆,辗转回国后,通过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揭露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真相,以及东极岛渔民的人道主义义举。
战后审判
香港重光后,里斯本丸当时的船长经田茂上尉被认定为战犯,于香港军事法庭被判监禁七年。
事件的影响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是二战期间对战俘待遇和海上战争残酷性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揭示了日军在二战末期对待战俘的冷酷无情,同时也突出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英雄行为,尤其是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战俘的事迹。
这次事件也引发了关于战俘待遇、国际人道法等话题的讨论。
历史铭记
这段历史被后世铭记,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善良和勇敢,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填补了一段重要的人道救援篇章。在东极岛,现在设有“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以纪念这段感人至深的真实历史。
纪念
赤柱圣士提反书院小教堂立一石碑纪念在香港保卫战于赤柱军营被杀的122位皇家炮兵团和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中遇难的士兵。
舟山渔民拯救战俘的事件于2006年被改编拍成电影《东极拯救》。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由方励执导完成制作,2024年开始公映。
另有一部以该事件为原型的电影《东极岛》。
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岛立一石碑以纪念所有在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中死亡的战俘。
其他推荐
- 本文链接:https://xuehuayu.cn/article/cb6b3b86.html
- 版权声明:① 标为原创的文章为博主原创,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② 标为转载的文章来自网络,已标明出处,侵删。